最後,當然是等待劉備的決定了——而當時的劉備應該是吃下了定心丸,完全接受了諸葛亮提出的建議,等待時機,找到「實行的方法」。
但這個SOP的前提是:那個需要挽救之物,是你真心在意的但惡魔決議捍衛藝術的標準,不願掏錢? 第三句的「我們假裝看見她」,則衍生出多有趣的意義。
根據羅蘭巴特,刺點可能存在於照片中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但會讓觀者產生一些感受、思考,久久不能忘懷。「重複類似的語句,以延伸出不同的意義」是這首詩最重要的技法。早班飛機 去年的舊照片來不及整理: 雨季,曼谷街頭 少女身穿制服在天橋跪坐 漏水的直笛吹奏乾燥的生活 我們行經她,我們看見她 我們假裝沒看見她 我們假裝看見她 作為一首序詩【註2】,這篇作品透露出ㄩㄐ反對「詩必抒情」的價值觀。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是這首詩的結尾,並排了三個類似的句式: 我們行經她,我們看見她 我們假裝沒看見她 我們假裝看見她 從詩的前面幾句,我們可以知道,這裡說的「她」是雨季曼谷街頭的一位吹笛少女, 穿著制服代表她無能擺脫生活的制式與匆促,吹笛可能是半行乞半賣藝的行為,但無論如何,都是一名等著被凝視,並藉由被凝視賺取生活所需的女子。但究竟是「什麼東西」無法挽救了?在前一段,有一個類似的句型或許可以提供線索:「你已經把今天的生活撒得到處都是了/竟然感覺一點安心」,綜合這兩段,那個無法挽救的,顯然就是生活。
第一句的「我們行經她,我們看見她」只是直白的敘述,但第二句的「我們假裝沒看見她」就有趣了,為什麼假裝沒看見她?是因為這樣賣身賣藝的貧窮不忍卒睹嗎?或是敘事者(詩中的我)覺得這「乾燥的笛聲」實在稱不上藝術,因此不願意給錢?又或者是,敘事者心中的天使和惡魔正在打架?悲憫的天使同情可憐的少女,願意掏錢。例如〈公車的最後一排〉: 〈公車的最後一排〉 你在公車的最後一排試圖把今天的生活剖開 明知道不可能成功 單純很想再看一次燒餅和便當和 午茶的團購泡芙 中途並因太過費力而撞到隔壁的老奶奶 公車急轉彎 世界在生活邊緣變形 你清楚看見時間被灑了出來 甚至捲起一些未代謝的咖啡因 如同老奶奶那串幾難辨識的聲音 ——哎我要下車我家到了下車—— 你已經把今天的生活撒得到處都是了 竟然感覺一點安心 拖著濕淋淋的髒襯衫 你清楚看見你的家並不在裡面 已經什麼都沒辦法挽救了 你竟然感覺一點安心 這首詩中,最讓讀者感到難以理解的,大概就是這段: 已經什麼都沒辦法挽救了 你竟然感覺一點安心 當什麼都無法挽救時,一般人的想法可能是慌張、緊張、仍然想辦法挽救。1999年石原參選東京都知事選舉,首度當選。
他也主導東京馬拉松大型活動的舉辦,後來致力於申辦奧運。兒子石原宏高是現任眾議員,另一個兒子石原良純是藝人,也是氣象預報士。(中央社)前東京都知事、眾議員、也是芥川獎作家石原慎太郎今(1)日辭世,享壽89歲。1989年他參選自民黨總裁(黨主席)選舉失利。
東京都知事任內的政策較受到注目的有規範柴油車的排廢氣、設立「新銀行東京」等東京都知事任內的政策較受到注目的有規範柴油車的排廢氣、設立「新銀行東京」等。
兒子石原宏高是現任眾議員,另一個兒子石原良純是藝人,也是氣象預報士。當時「太陽族」一詞成為流行語,他成了文壇的寵兒。他也主導東京馬拉松大型活動的舉辦,後來致力於申辦奧運。他的長子石原伸晃曾擔任過執政黨自由民主黨的幹事長、眾議員。
引退後的石原能持續執筆寫作或到多處演講。4年後轉戰眾議院選舉,總共當過9任眾議員。1989年他參選自民黨總裁(黨主席)選舉失利。後來與盛田昭夫共同執筆寫「敢說NO的日本」一書,內容探討美國的經商方式,主張日本不論是商業或國際問題都不應依賴他國。
當時他與大阪市長、率領日本維新會的橋下徹聯手,重返國政,2年後引退。(中央社)前東京都知事、眾議員、也是芥川獎作家石原慎太郎今(1)日辭世,享壽89歲。
石原對台灣友好,但對中國一貫採取強硬態度,曾表明由東京都買下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石原慎太郎1968年首度參選參議院選舉當選,是自民黨籍參議員。
石原對台灣相當友好,西元2000年總統陳水扁就職總統典禮時,以自民黨為主的日本的國會議員組團前來慶賀,當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出席,陳水扁連任的總統就職典禮也出席,當時他允諾陳水扁要幫忙招攬日本觀光客到台灣,半年後,他帶日媒搭乘環島觀光列車,稱讚台灣的海岸線很美,提議可如日本的湘南海岸一樣發展成海洋體育據點。2012年10月,石原在當第4任東京都知事時突然辭職,組新黨。他以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為題材撰寫小說「天才」,小說約售出90萬部,是2018年的暢銷書。2015年他在政府春季敘勳獲頒「旭日大綬章」。1999年石原參選東京都知事選舉,首度當選。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石原於1932年9月30日生於神戶市,大學就讀於東京的一橋大學,就讀大學期間,他以小說「太陽的季節」獲頒第34屆芥川獎
所幸疫苗快速研發,雖然未有傳統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但因疫情嚴峻,獲得許多國家緊急授權使用。然而,施打疫苗的組別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導致受試者沒有接種第二劑的風險,以及產生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與施打安慰劑的組別相同。
然而因為對兒童的研究數據還未完備,因此年紀較小的兒童目前並沒有疫苗可接種,兒童可能便成較易感染的族群,甚至造成傳染源以及醞釀新變種病毒的溫床。根據之前青少年和成人的資料,心肌炎及心包膜炎特別是要關注的重點。
對於新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也未知。至於新冠病毒的長期併發症,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在5-11歲兒童是否能藉由疫苗接種來預防,恐怕目前都沒有答案。
至於疫苗保護力的部分,Walter等人是以免疫橋接的方式,與另一項針對16-25歲,接種BNT162b2疫苗正常劑量(30 μg)的研究做比較,認為這兩個研究的受試者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相當,也代表著5-11歲兒童的疫苗保護力應該足夠。至於大家所擔心的心肌炎副作用,共八百萬劑的疫苗接種後,通報系統僅收到11例疑似案件,根據有限資料顯示,大部分也都是輕微症狀的心肌炎。因為兒童得到新冠肺炎感染,一般而言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僅有少數產生較嚴重併發症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所以評估是否建議兒童施打疫苗時,其利弊比較,與成年人尤其老年人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罕見不良反應無法得知,在保護力方面,試驗是比較5至11歲兒童施打10μg 抗原量和16至25歲年齡層的人施打30μg抗原量的BNT新冠疫苗後產生抗體的量,結果呈現兩者無明顯差異,而成人已有疫苗成效的資料,因此推測在孩童也會有類似保護效果。
不過,這些研究都已經是2021年11月之前的舊文了。針對Mintzker醫師的質疑,Walter醫師也親自上線回覆,提出Thomas醫師等人的研究,證明16-25歲的疫苗接種者,疫苗保護力是很不錯的91-100%。
在美國過去兩個月真槍實彈的上陣後,大數據顯示5-11歲的兒童接種低劑量(10 μg)的BNT162b2疫苗在安全性上,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加上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死亡率極低,要證明疫苗能減少重症或死亡,恐怕只有大規模接種後才能做出有效的統計。
由於Omicron變異株的入侵,造成過去研究所顯示的中和抗體效價,已經不具代表性,並不是中和抗體效價這個指標不好,而是免疫橋接的標準要再重新訂立。至於孩童的有效抗體的濃度會持續多久,仍未得知。
議題背景 由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2022)年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研究文獻 Walter, Emmanuel B., et al. (2022) Evaluation of the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5 to 11 years of 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1), 35-46. Shuang‑fang Fang., et al.(2022) Correspondence: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5 to 11 Years of 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c2118775 專家怎麼說?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邱南昌 2022年01月21日 此研究已符合疫苗試驗的要求,其結果可視為在5至11歲兒童施打10μg 抗原量的BNT新冠疫苗具安全性和保護力。美國疾管署2021年12月31日於MMWR的報告)(ref.1)顯示,被動監測系統VAERS所收到5-11歲的不良事件中,97%都是輕微的事件。
但仔細看Thomas醫師這篇研究,其實追蹤的年輕人也僅數百位。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提出疑問,認為此研究中缺乏先前試驗中16至25歲受試者的疫苗有效數據,無從比較5至11歲兒童和16至25歲人因BNT疫苗引發的中和抗體效價。
反之,在嚴重流行地區,較可能會考慮給兒童施打。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Mintzker醫師提出適當的疑問,由於當初16-25歲的疫苗研究,也是用免疫橋接的方式與成年人的中和抗體效價做比較,因此他認為既然要用免疫橋接,應該要有16-25歲的真實世界疫苗保護力來佐證,才能大膽的宣稱5-11歲兒童也可以受到疫苗的保護。
若當地個案數少,大規模感染風險較低,就會比較偏向不急著建議施打。這篇研究探討讓6個月至11歲兒童間隔21天施打兩劑BNT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